推广 热搜: 幼儿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学习  注意力训练  育儿新知  智力开发  家长教育心得  教育  学习动力  家庭教育帮 

「上海建平中学高中一年级华师大版语文教学设计」高中一年级上册 第21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

   日期:2024-04-21     来源:www.ewonz.com    浏览:397    
文章简介: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教学设计   【教学目的】辨析、鉴赏小说人物形象,领会小说人物塑造的魔力。   【教学重点】辨别和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。

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教学设计

 

【教学目的】辨析、鉴赏小说人物形象,领会小说人物塑造的魔力。  

【教学重点】辨别和品味小说中的细节描写。  

【教学难题】理解人物形象塑造的合理性和势必性。  

【教学办法】比较阅读,小组讨论,师生交流。  

【课时安排】2课时  

【课前预习】总结课文情节,阅读课文及《江表传》有关蒋干的史料,探寻历史小说与历史记载的异同等。  

【教学过程】 

1、导入。 

通过预习,大家梳理了《群英会蒋干中计》情节,今天来聚焦小说中的一个人物:蒋干。 

 

小组讨论:蒋干人物形象在小说与史书中的不同? 

1、学生齐读《江表传》选文(附后)。 

2、分小组讨论:比较并剖析有关蒋干描述的不同(重点探寻“同中之异”)。 3、师生交流,预设要素: 

 

 

追问:小说为何删去了外貌、才干介绍? 

史书:面貌帅、有辩才、能识人   

小说:骄傲自负、平庸无能(无胆识无谋略) 

小结:

名士形象  VS  小丑形象          历史真实  VS  虚构演绎  

3、深入探讨:人物虚构的合理性和必要性 

核心问题:为何作者要把蒋干虚构成这般形象,丑化他的用意何在? 

学生分组讨论,师生一同交流。教学过程之中,可从小说创作手法和创作意图两个角度去启发引导,并视状况分角色朗读有关语段。  

 

创作手法角度 追问:蒋干中计,中的是什么计?这个计谋是不是合理?有没漏洞?这个计谋真的目的是什么?到底是哪个中计? 

预设要素: 蒋干为何没看出? 

周瑜的四次“假装”巧补漏洞(装酒醉,装糊涂,装懊悔,装警惕)。 

曹操为何没看出? 密信之妙(激怒曹操)、蔡张两人的惊慌表现、曹操的个性疑心重。 反间计的真相:看上去蒋干中计,实则曹操中计。 

小结:擅长制造矛盾冲突,凸显人物个性,形象鲜明,通俗演义之精髓。 

叶昼(明小说、戏曲评点家)评论:“周郎借蒋干以害蔡瑁、张允,此等计策,好似小儿,即非老瞒,亦自窥破,谓老瞒入其计中乎,绝无此事,但可入通俗演义中,以惊俗人耳。妙哉计也,真通俗演义也。” 

 

2、创作意图角度 

追问:丑化蒋干,只是作者匠心独具、技法超群吗?还有没更深层的意图?

 预设要素: 丑化蒋干,反衬周瑜年少有为,足智多谋; 

周瑜足智多谋,反衬曹操老奸巨猾——抑曹(创作意图)。 

小结:艺术真实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创作,通过细节真实、逻辑严密使之合情合理,同时表达作者创作意图(儒家正统史观)。  

4、概要 

今天大家聚焦蒋干这个人物,读出了不少小说人物塑造的妙处。期望同学们继续深入品读《三国》,体味名著的魔力,感受古典章回体小说的严密精巧。  

5、课后作业 

1、拓展阅读《三国演义(毛宗岗点评版)》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有关章节。

 2、比较阅读《三国志卷54·吴志09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》与《三国演义》第44回——第49回有关赤壁大战的语段,品鉴周瑜人物形象塑造。 
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